有冇搞錯?! 蔡婉薇
大部分的基督教教會只確認有兩種禮儀(註一),就是洗禮和聖餐(在平安福音堂稱擘餅)。在基督被釘前夕,曾與門徒一起晚餐,祂命令祂的跟隨者要繼續守這儀式,直到祂的再來。(太26:26-29;可14:22-25;路22:14-23)
根據哥林多前書11:23-29所說,當門徒吃這餅時,基督曾告訴他們這餅代表祂的身體,是為他們捨的,他們遵守這禮,為的是記念基督,而這杯是用基督的血所立的新約;當飲這杯時,他們便想起基督,特別想起祂的受死。他們都持守擘餅,直等祂再來。
聖經指出餅和杯並非包含或象徵基督的同在,只表明基督的死。信徒當擘餅紀念主,「直等到祂來」。(註二)
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1:27-29談論擘餅紀念主的合宜態度,就是人必須鄭重尊敬,並自我省察。若吃喝的人不分辨是主的身體,便輕忽吃喝,他就定了自己的罪。保羅說:「人應當自己省察,然後吃這餅、喝這杯。」(林前11:28)
許多信徒已把擘餅視分別為聖記念基督受死的時間,如保羅所說,這是個別信徒撫心省察自己的時間,是認罪和復興的時候。這點提醒信徒記念藉基督的死所得奇妙的恩惠。
在《我們的教會》裡,談論到擘餅中有一段自由交通敬拜的時間:「在每次擘餅聚會,我們都有一段自由交通敬拜的時間,這段時間不是用作講見證,或任何勸勉用的,我們的目標是讓大家都有機會獻上感恩敬拜和讚美。無論詩歌也好,經文也好,禱告也好,都是集中在敬拜主讚美主的事上。例如以詩歌禱告或經文來高舉主的大德、救恩、慈愛、聖潔、榮耀、威嚴、再來、天家等等。」(註三)
總括來說,擘餅是紀念、讚頌主為我們受苦、受死、復活以致成就救恩,並盼望祂的再來;既如是,細數人性、哀悼人生等等與紀念主這意義相距千萬里的說話,應該有更適當的場合分享。
註一:「禮儀」簡單來說,是基督指示祂的教會所執行的外在儀式。參殷保羅,慕迪神學手冊,p.347,證主。
註二:薛弗爾,聖經總題,p.271,角石。
註三:我們的教會,p.59。
(刊於30/06/200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