停一停,想一想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蔡婉薇

主日崇拜是其中一個很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屬靈操練經驗,因為大部份信徒在平常日子很難有機會安靜下來跟 神親近。

不同教會因著觀念不同,而衍生不同的崇拜模式。有些觀念因著重得救的經驗以及對 神的順服,所以很注重講道的內容。有的注重 神的超越,所以在崇拜模式中,講道不是崇拜中的特顯部份。有的,例如靈恩教會,是一種近乎激情的敬拜,注重在激情中達到忘我的境界。無論怎樣,敬拜 神,將榮耀歸給 神,都是不能缺少,甚至應當是首要的部份,而藉頌唱詩歌就是表達向 神的敬意的一個好途徑。

有些甚至放棄有神學意義的傳統詩歌,其實有點可惜。雖然時代步伐不停前進,不能與現代對話的事物有檢討的必要,但不用一刀切,把它(們)棄掉。但這些古典詩歌確有流於頭腦知識,忽略了感情和經驗上的經歷的問題。現代短頌式的詩歌注重流露感情過於神學觀念的表達,作者往往有豐富而獨特的屬靈經驗,加上反覆頌唱,確有催化會眾,向 神發出直接而達意的情感交流。

其實,在崇拜選用中可嘗試不同的類型,現代的、古典的、流行的、冷門的,交替使用。在敬拜中,不單注重會眾的感情投入,也應注重空間的塑造;例如,有安靜默禱的時間,默想詩歌的時間,在頌讀經文時把速度減慢,或戲劇化地演繹經文,講道後指導會眾怎樣安靜禱告回應,或重溫講道內容。

今日香港人非理性地也是無可奈何地投入快速節奏之中,對很多事物沒有足夠時間咀嚼及消化,故在聚會中,若能稍作停頓,有空間和時間表達出感受和反省,主日敬拜才不至流於架空活動,而能成為深入化、個人化及內在化的實踐。

(刊於22/12/20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