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禮遜來華二百週年紀念(1807-2007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翁玉明

「求上帝將我置於困難最多,和從人類眼光中看來最難成功的佈道環境中。」

──馬禮遜[1]

上述是馬禮遜在1804年向倫敦傳道會上書陳述來華的一段心聲。他不單擁有一顆愛中國的熱心,更懂得勇於面對離鄉別井,痛失親人和友伴之苦,而將自己的生命完完全全貢獻給中國人,特別在聖經翻譯、文化及教育工作上,都奠下深遠的影響。以下是這位來華宣教士的簡介及貢獻,也藉此讓我們在他身上有所反省和學習。

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 , 1782-1834),出生於清貧家庭;父親以務農為生,全家均是蘇格蘭長老會的信徒。他自幼便在良好的宗教教育環境下長大。雖然在年少時曾誤交損友,但後來回轉悔改,並在20歲立志作宣教士。翌年,便進入神學院接受裝備[2]。之後他向倫敦傳道會申請成為宣教士,差會便決定差派他往中國去。當時中國人口佔全世界三分之一。當他決定往中國宣教後,便開始勤學中文,當時由一位中國青年容三德教導他漢語和廣東話。

180718,馬禮遜被按立為牧師,隨即前來中國宣教,他於同年21日從英國出發。三個月後,即512到達紐約,乘當地的船隻來華。經8個多月的旅程,他終於在180794抵達澳門,三日後再到廣州。但第二年因廣州政治風波,政府便下令所有英國人必須離開廣州。於是他便回澳門,後來在那裡與莫瑪麗小姐結婚,與此同時,澳門的東印度公司聘請他為翻譯員。在婚後的第二年,他們的第一個兒子出世,可惜很快便夭折了。兩年後(1812年),馬禮遜的父親去世。1821年,在馬禮遜夫婦的第三名子女出世前,母嬰皆不幸去世,馬禮遜當時心中悲痛至極。兩年後,他的得力助手米憐牧師和他的妻子,與他並肩了七年的宣教士夫婦都相繼死了,但他仍堅持他的使命!

1823年底,馬禮遜在華16年後首次回英國,並在英續弦,與伊麗沙白結婚,至1826年與第二任妻子和子女同返廣州,183481,馬禮遜在廣州病逝,年52歲,葬在澳門,與前妻和兒子之墓相依。

回望馬禮遜自20歲起悔改,並立志作宣教士,直至他52歲離世,他畢生的貢獻可說是極具深遠的價值和影響,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歷時13年(1810-1823年)才完成翻譯的首本中文聖經,以及共六大冊的《華英字典》。馬禮遜可說是歐洲的第一位漢學家。在刊物出版上,他於1813年出版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》(Chinese Monthly Magazine),這份刊物被譽為中國近代第一種中文雜誌。他還先後引領了14人信主,其中蔡高是他首位帶領歸主並替他施洗的中國信徒,此外,中國的第一位華人宣教師──梁發,也是經他按立的。在教育工作上,他於1818年在馬六甲(即馬來西亞)創辦了英華書院,培育宣教人才,擔當中西文化匯通的重任。後來在1843年,英華書院遷往香港,為香港及中國培育了不少優秀的人才。

從馬禮遜身上,我發現他向神獻上自己的心志一直是堅毅不拔的,無論環境或人事有任何轉變,他都是矢志不移地向著標竿直跑。在183312月,他寫給妻子的一封信的結尾道:「我立定宗旨將整個自己貢獻給中國人,特別是貢獻給聖經,一如以往的決心。……[3]反觀現今年青的信徒,很多時心志把持不定,易受環境、情感和物質影響,失卻對神的立志。讓我們彼此互勉,立定心志,竭誠為主,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,向著標竿直跑。



[1] 《大使命》雙月刊,第六十九期,20078月,第2頁。

[2] 《號角》月報,20078月。

[3] 《大使命》雙月刊,第六十九期,20078月,第2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