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在世上有苦難」(二) 潘就全
當苦難(困難)出現,不同人有不同的處理方法,有人積極地面對,也有人選擇消極地逃避。個人而言能夠積極地面對是美事,但聖經也讓我們看到不少人採取消極的態度。當然,能夠靠著神恩典而跨過的人,我們當為他們感恩;但也有人在困難中失腳敗下陣來,甚至選擇完全的逃避。故此,當面對苦難的人採取什麼樣的處理方法,作為身旁的人,不宜任意地論斷批評。反應著眼於可以怎樣支援這些人的家屬,與他們一同經過這憂傷的日子,我想這才是我們信仰所要正視的事情。
當不幸事情突然發生,當事人的家屬往往會手足無措,那時肢體就當負起關懷、安慰和開導的使命,使他們感受到愛心的支持、闗懷和愛顧;讓他們從失落中得著從神而來的安慰與能力。而這樣的使命,並不是單單落在牧者身上。反之,一般肢體的參與,更能讓受助者體會在基督裡的情誼。故此,當肢體遇上不幸的事件時,更應在那關鍵的時刻,活出「同在」的意義。
然而,我們也當留意「同在」時的相處,從約伯記中,他的三位朋友當知道約伯面臨不幸,立時發揮支援的作用,從不同地方、老遠來到陪伴,這就是「同在」的表現了。當然事情的發展,竟未如人意,是他們出發前所意料不及的。既然本是一件好事,為什麼會變成壞事呢?
硬將自己的觀念套在他人身上
這三位朋友,在其信仰的歷程中可謂見多識廣,甚至可以說在人生閱歷上滿有自己的見地。當來到約伯身旁,眼所見約伯的經歷,可能已超過自己的預期。但是,他們仍是有自己一套的觀念,以為約伯也是在這框框中。
其實客觀來說,他們所講的甚是合理,可惜卻不能應用到約伯身上而已。在我們見到有人遇上不幸時,我們當切記不要以為自己經驗豐富而妄下判斷;何況,那些憂傷者所要的是同在的安慰而不是批評啊!
沒有容讓憂傷者作出宣洩的機會
中國人往往以為流淚是弱者的表現,誰知神造人的同時,已為人安排了眼淚作宣洩之用。「同在」的人不應負面地指責任何情感上的宣洩,太快地對哀傷的人作出「節哀順變」等的勸告,又或者建議對方忘記該段慘痛的經歷。
哀傷能使失落的壓力減低,唯有這些壓力得到宣洩,哀傷者才有喘息機會。
否定憂傷者的個人感受
約伯三友中,他們另一錯誤就是否定約伯的個人感受,將他的感受成為審判的証據。人是有感情的動物,而感受也是個人的。故此,在陪伴的同時除非對方做出傷害性的行為,否則不應太多言,反倒鼓勵對方將心裡的話說出來。
至於其餘在旁的人,此時期也不宜過多的詢問細節,免致受創者重覆地覆述而增加傷痛感。一張書簽、一個短訊或者一個電郵,在這時刻最能發揮安慰的效力。
主耶穌提醒門徒,不幸的事情可以隨時出現,但卻給了我們寶貴的應許──祂已勝了世界。世界上的不幸,傷痛或許利害,但主都已一一勝過;且我們在祂裡面所擁有的,就是心靈的平安──因為祂的同在。
但願當肢體遇上不幸事時,我們都能發揮同在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