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馬利亞的事」?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潘就全

驟眼看這題目,我們有摸不著頭腦之感。其實在主耶穌的跟隨者中,不乏一群婦女,而馬利亞就是她們之中的一個!

主耶穌經過差不多三年的服事,祂知道自己離世的日子近了,就將天國很多的道理教導門徒,其中有聽入心中的,也有只是好奇的聽眾。在大群的人中,這位小女子確是與別不同,她將主耶穌的話,深深地記在心裡,甚至那沒有仔細說出來的事情,她都能領會。

有一天,主耶穌在西門的家中坐席。在眾人歡談中,突然發生了一件令人尷尬的事──這馬利亞,竟然將一瓶子的香膏,傾倒到主耶穌身上。大家不防想想,你若身處其中,你的反應將會如何;又或者有人將香膏傾倒在你身上,你會怎樣回應?當然,我們更不能想像,若自己是馬利亞,又會否這樣唐突地做出這令人尷尬的事了!

現場所見,有人提出了「何必這樣枉費」的調子。難道是真的枉費嗎?其實這只不過是價值觀的問題,各人有不同的價值取向,是大家所理解的,對馬利亞而言,她一定是覺「有需要,而且值得如此做,更是必須立刻做」,否則就不會有這行動了。故此,提出枉費論的那些人,是認為不值得在主身上作這事。這也難怪,三十多兩銀子並不是小數目(足足一年的薪酬),就這樣花掉了!豈不令人心痛麼。

當人們著眼於主耶穌的回應時,祂認同了馬利亞的看法。不單如此,祂更對馬利亞的行動,作出了肯定──『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、也要述說這女人所作的以為記念。』(可14:9

對信徒來說,馬利亞的行動代表了一個人全然地獻上,她不計較自己奉獻的東西花費有多大,她不計較身旁的人將會怎樣反應,她沒有計較這場合是否適宜……她只著意一件事,就是時機一去難返。主耶穌所看重的正是她這樣的心態。

有時想到對主的回應,信徒很容易會過多顧慮,特別是要將自己所有的投放在主的身上,更是難下決定。我想構成這反應的原因,正是因為我們著眼於客觀的環境,而忽略了專注於主的身上,正如那時一大群人跟隨著主耶穌,卻只有馬利亞一人有這行動,其他人就算不將「柱費」的話宣之於口,相信他們心中也都認同馬利亞的行動甚為「不合宜」。究其原因,可能是信徒沒有想過要這樣「專注」;這也讓我們明白,為什麼主耶穌說,在傳福音時要傳說這女人所作的事了──她對主耶穌的專注、對祂話語的深入了解與回應,都在她的行動上表現出來了。

外在環境的確對我們的信仰生活產生了不少的影響,特別在面對「金融海嘯」、「經濟衰退」等難測因素下,要回應主耶穌的愛時,似乎免不了要「多加考慮」了。

各位,我們不防回想,若這些外在惡劣的環境沒有出現,是否表示我們會對主的恩典,有更正面的反應呢?正如這故事的場景轉換了,是否他們會樂意對主獻上呢?一直以來,撒旦從沒有放棄對信徒的欺騙──就是教唆信徒著眼環境,看重自己的需要──在豐足時,自有豐足的需要;在缺乏時,更有缺乏的需要了!

但願神的兒女們,常常想起「這女人的事」以為提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