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我們這一家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潘就全

幾年前的一套卡通片「我們這一家」,也曾被我們用作推動教會的相交活動。其中花師奶的歌詞:「莫怪他……」相信用在一家人的相處上最為恰當──「家」本身就是應該充滿了和諧、包容、忍讓、付出……事實上在與家人相處中,我們會因為家人的需要而費神,他們的喜、怒、哀、樂也會很易觸動了我們的神經──這才是一個有良好關係的家,才是一個健康正常的家。

當今天推動肢體「胸懷普世」的同時,我們更不能忽略了「教會是家」的觀念,因為只有肢體關係建立得良好、教會健康成長,所差派出去的同工,才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在工場努力為主工作。故此,「心繫神家」正是讓我們學習多關心肢體的需要,多留心教的欠缺,互相補足。

在地上的教會,一定有不足之處,這是我們得承認的事實。但在不足的時候。我們能否以「愛」來包容、接納,互相配搭,而不是以批評、論斷作回應,這就是肢體關係完美之所在。在事工上我門抱著這樣的心態,在與肢體相處上,我們同樣也要抱著這樣的心態。基督的愛,就能從我們身上,顯明出來了!

多年以來,一直強調教會是我們屬靈的家,肢體是「兄、弟、姊、妹」的關係,這本是很美的安排,也是神透過主耶穌賦與祂兒女們的獨特身份。今天我們的弟兄姊妹被差出去,他們並不是孤身上路,乃是他們與我們心連心地踏上工場;他們被教會「認同」在這工場服事,並不是因為他們既有這決定,而我們就以事不關己的心態作回應。正因這樣,我們如何關心他們「出去」,正正顯明了我門如何關注「我們這個家」。

除了出去的人我們需要關注,身邊還有不少有需要的肢體,我們也不可以忽略,可能是生活上遇上困難、家庭出現問題……在我們高高興興為神國度添了精兵的同時,我們看到這些人的需要嗎?當然關係是相向的,我們留心他人需要的時候,有沒有在自己「有需要時」也主動地向教會表達,而不是外表裝作若無其事地抱著報喜不報憂的心態,讓我們身旁的肢體毫無所覺?

如果是這樣,我們的「家」還未建立得好──因為在家人面前,我們無需要戴著「假面具」,家人絕不會因對方的不足而輕看對方!故此,讓我們一同學習,在「心繫神家」時,活出神賜給我們的真正屬靈關係。

不但如此,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,更是不可少的。身上肢體,我們看為不體面的,越發給他加上體面;不俊美的,越發得著俊美。我們俊美的肢體,自然用不著裝飾;但神配搭這身子,把加倍的體面給那有缺欠的肢體,免得身上分門別類,總要肢體彼此相顧。』(林前12:22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