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潘就全

這是王維一首思鄉之詩其中的一句,道盡了遊子在外的心情;特別是在節日一家團聚的日子,更讓遊子容易興起想念到與家人相處時之歡愉。其實「思親」不是單著意於與家人一同相處的日子,更包含了記掛家人是否安好,甚至家人是否適應遊子在外的心情……。在年少時也曾有一段離家在外工作的經歷,對於過節時想家的心情,相信非親身經歷的人難以體會。

對中國人而言,中秋節更是一家團聚的好日子。今年中秋大家能夠一家團聚,互道關懷之情的時候,大家會否顧念到在不同地方,有一群我們所親愛的肢體,默默地為神的國度而離開自己安舒的家,到那陌生的群體中工作、生活、見証。相信他們在節日的時候同樣會有思家的「煩惱」,難道他們沒有權利與家人一同歡聚共渡佳節麼,竟要孤伶伶地在外地?因為他們知道除了是神的心意之外,他們還會有一群支持他、愛護他的肢體,在後方照顧他們的家人。

在這佳節的日子中,我們可以怎樣關心這些身在遠方為神工作的肢體,讓他們可以一解思鄉之情,也減低記掛家人之愁呢?雖然教會已有「工作小組」在這方面作出安排,但作為主內肢體的我們是以一個旁觀者之姿態,還是視他們為「家人」,這將影響到關顧帶來的果效。

無疑,若我們視之為工作,我們可以做到關顧的事情。但我相信受者(遠方的肢體及他們的家人)並不期望我們以工作的態度來看待關心的工作(當然若連基本的工作態度也沒有,那更可悲)。在關顧的學習中,在心態上我們不能以「教會政策」視之,而是需要付出內裡的真誠。林前十三章「愛篇」論到相愛,正是我們的當頭棒喝──事大至捨己焚身,但原來也可以不是出於愛而是因為「政策」;所以使徒說『仍與我無益』。事實上這樣口是心非的關顧服事,也不外是撒旦常用的技倆。

面對關心遠方肢體的學習,我們期望能達到各人出自真誠,期望各人能多主動參與──包括每月的支援祈禱會、節日時的探訪。若只由幾名「工作小組」成員負責,不單我們未能活出「家」的關係,更會讓受者倍感孤單!

但願在以後的節日中,有不同的肢體起來參與關懷的工作,包括寄卡、送禮、家訪、禱告,讓「受著」意識到「全教會」都在關心他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