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先求祂的國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潘就全

 

  主耶穌說:「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。」(太6:33這是一個十分寶貴的應許--「這些東西」可以說是包括了我們心中所想的任何東西……當想到這裡,心中感覺到「不是太便宜了我們」嗎?

        我們有這想法是很自然的事,從經文來看,「這些東西」是指我們日常活所需,就是我們每日切的需要,括了衣、食、住、行等,何況今天社會正在討論貧富懸殊的問題,可能這應許對不少肢體來說,是甚大的安慰。

  但是我們在了解神應許的同時,我們必須了解每個應許背後所隱含的「條件」,否則我們就會像進到寶山之中,卻空手而回。主耶穌提醒我們,每次到主前禱告,我們所著重的是什麼?其實我們來到主前,祂早已知道我們的需要,並且已經為我們作出了足夠的準備──祂是愛我們的天父,怎會不緊張我們的健康、不關心我們家人的需要?

不少人禱告期望得著的東西,都是自己的需要;主耶穌在教導門徒禱告時,卻讓他們將目光從自己身上投向天父的身上,就是按祂的旨意來祈求,關心祂所關心的事情。祂兒女的事情,祂尚且著緊,那些與祂同心的兒女的需要,祂又豈會視而不見?

故此,當我們祈求時,所當著重的就是神旨意的成就──願人都尊神為聖、願神的國降臨、神旨意自由在地上運行。說回今天我們社會貧富懸殊的問題,其實嚴格來說只是資源分配不均所致,強者(包括有權勢的人)雖是少數,卻佔據著優勢,而弱者卻只能分配得餘下的資源!

聖經不是否定富有的「價值」,但卻是教導我們如何善用手上的資源,讓那些「弱者」因著神兒女的存在,得著他們應有的照顧。今天不少信徒都有著穩定的工作、穩定的收入,基本上也不會有不良嗜好,故此較易積存金錢。這其實都是神的恩典,但是在我們積存之餘,如何善用這些神所賜下的恩典,卻成了不少信徒的試探。

真正的富足並不在於擁有多少,而是他能付出多少。認識一些在教會事奉的長輩,他們沒有刻意成為富有的人,但神卻滿滿地賜福給他們──他們不但生意成功,也暗中幫助不少肢體的生活需要,更將在生意中賺得的金錢,大量投放於神國的事工,對於這些人,他們明白自己所得的神的恩惠,在享受神所賜的恩典之餘,他沒有忘掉自己的責任。這樣的人,才算得上是真正富足,否則就算成了全城首富,也不過是貧富不均的另一版本而已!

「先求祂的國」並不是叫我們進行清修主義,而是讓我們學習滿足於目前光景的同時,對神所關心的事情作出投放,以神所賜的恩惠,成為他人的祝福。

「求祢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;使我也不貧窮也不富足;賜給我需用的飲食。恐怕我飽足不認你,說:耶和華是誰呢?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,以致褻瀆我神的名。」(箴30:8-9)箴言作者所祈求的就是不貧窮也不富足,因為他明白當將目光錯置,就很易遇上試探,失去神兒女應有的見証。

但願在我們今天到神前祈求之時,注目於主耶穌的心意──至於其他的東西,由祂負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