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學基金》的安排 梁展眉(財務組執事)
教會資源主要是人、物和金錢,這一切皆是「由無變為有」;我們所敬拜的 主,正正是能夠由無變有、全能的神。對教會而言,最重要的是有神的同在,在聖靈的引導下,以「人力」來參與教會服事、以「財力」來支援事工推動、以「物力」來促進果效倍增。以上這三「力」,加上時間,都需要得到妥善的管理,才不致浪費神賜予的資源,叫教會虧損。
去年底本堂期望設立《神學基金》,理念是使肢體的奉獻在事工的運用上更專注;同時讓全時間接受神學造就的肢體安心於神國事情上,專心裝備自己,以備神使用;與此同時亦期望達到鼓勵信徒在神國事工的關注與參與。
雖然今日,大多數蒙召者已在社會工作數年,他們可能已有一點積蓄,有足夠力量自付神學進修的學費。但我們不能否定或有蒙召者為中五至中七的畢業生,還沒有收入和積蓄,當神感動臨到時,他們往往需要更大的信心,而經濟往往成為這群蒙召者的攔阻。
誠然我們的肢體是滿有愛心的,在過去的記錄中我們不難發現肢體對所認識的蒙召者的眷愛,並在金錢上的支持。然而在過去的運作模式下,我們發現某些蒙召者自身的團友收入狀況大至相同(甚至未有工作),以致在關顧有經濟需要的蒙召者時,顯得「有心無力」;而該些蒙召者也可能因為人際網絡較為狹窄,也不大習慣向人表達自己的窘境,因而有被忽略的情況出現。
有見及此,教會早於十多年前,己為全時間神學生及全時間短宣安排了生活津貼及支付學費,為的是免得肢體因為掛慮生活所需而輕忽了神的召喚。這安排或許能解決蒙召者經濟上的問題,但卻未能讓教會的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益,畢竟教會在承擔蒙召者的生活需要時,所付出的開支是不小的數目,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,教會的聖工及關顧工作亦相對地因資源不足而受到影響。
而《神學基金》的設立,正是回應這些問題而設,我們期望肢體在愛心關懷各蒙召者時,不是在於「人」而是在於「神的聖工」,就是透過《神學基金》,讓教會統一發放生活津貼給各神學生或短宣,使每人的需要得到適當及均平的供給!均平供給?是,均平供給。正如哥林多後書八章十四節所描述的:「乃要均平,就是要你們的富餘,現在可以補他們的不足,使他們的富餘,將來也可以補你們的不足,這就均平了。」主的話教導我們,自己若有『富餘』,就該去補別人的『不足』;等到自己將來『不足』時,也能得著別人的幫補。
我們在教會中,彼此作弟兄姊妹,應該活出這種光景。無論是財物的享用上,恩賜的顯明上,事奉的機會上,感覺的發表上,都該以「均平」為原則。聖經中的「均平」,與我們「平均財富」的觀念不同;人喜歡用強迫的方式將錢財平均分配給各人,以為這樣作就沒有一個人會得太多或是太少。如此,公平負擔責任也算是「均平」的一種。「均平」乃是神在教會中處理經濟的原則,也是基金所行的宗旨。因此,對所收到給神學生的奉獻,本堂會撥歸神學基金共存,然後按各有所需,資源再分配給神學生。
最後,弟兄姊妹的愛心除了得著 神祝福外,香港政府在政策上也給弟兄姊妹有所回報,意指在免稅事項上,根據稅務條例第88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或屬公共性質的信託團體,作慈善用途的款項可以作為免稅之用。換言之,若捐款指定給個人、奉獻給特別對象如宣教士等,均不能得到政府任何免稅的優惠,而捐款給教會或機構指定作為特別事工用途,如:建堂、宣教等項目,並沒有問題。(當然我們明白肢體對神的愛作出回應,並不是著眼於這小小的優惠上)。
期望弟兄姊妹善用《神學基金》來關心那些正在全時間接受造就的肢體,也期望教會各方面的資源,能更有效地發揮作用。
願豐盛的主祝福我們教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