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也可以參與的經歷……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潘就全

教會在這數年,為了讓肢體關心神國福音在不同地區的開展,除了推動本地福音工作之餘,也同時推動異文化的福音工作。感謝神,近年我們在普世福音的領受上已稍有進展,先後差派肢體參與不同地區的短宣體驗。

可能有部份肢體仍認為「短宣體驗」,對自己來說是遙不可及的事情;我們明白,參與短宣的確需要有很多的付出──包括經濟、時間等等,但我們卻認為,「只要有心,神必有預備」。因為我們深信,聖經真理是需要用生命來經歷,若我們相信神是大能的神,就必須讓自己去經歷祂的大能;同樣,當我們相信神是眷愛普世的神,我們也必須在這方面付上行動,才能經歷祂如何眷愛世人。因此,雖然這樣的參與是要有所付出,我們仍認為是「物有所值」的體驗。

為了讓更多肢體能在這方面可以作出體驗,今年教會特別與澳門平安福音堂合辦《澳門短宣體驗》,讓肢體以經濟的費用,體驗神如何在不同地區中的工作。在安排上,我們透過聖誕假期這幾天(可能部份肢體只請假一天)的時間,到澳門參與福音遍傳的工作。計劃中,我們會有不同的街頭佈道安排,也會有主日佈道聚會,當然還有不可少的佈道訓練及跟進栽培的訓練,以備與澳門堂的肢體作家訪或跟進時,可以用得上。

澳門雖然與香港相距不遠,但香港人對她認識卻不深入,以為只是一個「罪惡之都」。這樣的評價有其不盡不實之處,其實早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(約主前三世紀),澳門已正式納入中國版圖。

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。到明朝中期,政府容許葡萄牙人在此地居住和進行貿易活動;從明朝到清朝,政府對葡萄牙人基本上都採用防範、限制和懷柔相結合的政策。而葡萄牙人一直都需要繳付明、清政府租銀。1623年,葡萄牙任命馬士加路為另一任澳督,並正式到澳門上任就職。自從清政府割讓香港後,葡萄牙派代表與清朝談判,要求豁免地租銀,並由葡萄牙軍隊駐防澳門半島。後來,葡萄牙女王單方面宣佈澳門為自由港,除容許外國商船停泊進行貿易活動外,並拒絕向清朝政府繳納地租銀。直至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退位,此時的澳門已落在葡萄牙控制之下。

正因澳門這獨特背景,初期來華宣教士,大多以這裡為向內地進發的基地。當年馬禮遜牧師蒙神呼召後,於1807年起程來華,因著中國政策不容許外國人居留,就來到這屬葡萄牙所控制的地方,直到1809年得東印度公司聘為翻譯員,才取得合法居留於中國的身份。在翻譯工作之餘,馬禮遜牧師致力翻譯聖經及編寫關於基督教信仰的小冊子,可是當時清政府下令「凡刻印基督教書籍者處死」,他在甘願冒死的情況下,出版了《中文新約聖經》。

雖然福音在二佰多年前已臨到澳門這地方,可是到今天,她仍是只有四千多華人基督徒,相對起接近一百萬人口的地方來說,佔有率的確是小數。昔日神所使用的地方,何竟落到如斯地步?但願我們生在香港的信徒,在各樣都蒙神看顧之下,想念及原來在我們身旁,還有這樣一片貧脊的地方。

今年聖誕的安排,各位有否為自己作出讓神使用的打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