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
面對這個困擾眾多教會的問題,「美國國家籃球聯盟」(NBA)的史提芬居里(Stephen Curry)的基督徒生活,可能會帶給我們一些提示。居里是第二代信徒,他接受訪問時,曾分享見證。年幼時在媽媽開辦的基督教小學讀書,姨母是他的老師。每次上學前,一家人都會一起祈禱,為一天開始做準備。每逢週日和週三,父母都會帶他和弟妹出席崇拜和查經班。到了十三歲時,居里才決志信主。他說:
「我〔小時候〕沒有與神建立個人關係,直至有一個主日,青少年牧者告訴我們,我們需要自己做決定的,而我們不可以依賴自己的父母。」(Michael Morris of
CNSNEWS,June 18 2015)「這是我自己做的重大決定,從此我經常經歷耶穌的同在,祂是我生命的全部。」(Decision Magazine,February 2014)
「在人生很多事情,我們必須要克服。耶穌被釘在十架上,祂為了我們付上極重的代價。所以,我很自豪成為了神的兒女。」「我最艱難的時候,因傷患困擾,尤其我剛展開職業籃球生涯。一開始就受傷,是很困擾的事,特別頻頻受傷而需要接受手術。就此,那是我人生最低落的時候,我不知道怎樣辦。但結果,這引領我親近耶穌。」(Michael Morris of
CNSNEWS,June 18 2015)[2]
李天佑教師就著居里的生命提出四個看見的功課:[3]
1.
虔誠的基督教化家庭。居里的見證告訴我們,信二代願意留下教會,關鍵之一是虔誠的家庭。基督化家庭在言教和身教並行,對子女有美善的影響。不少球評家認為居里擁有謙和、刻苦和團隊精神等的品格,他的家庭居功至偉。
2.
信二代離開教會可能源於信仰過於平淡,未曾與神建立關係。部份家長和導師為了避免信二代流失,有時會遷就他們或過度保護,可是適得其反。當信二代升中或升大專時,他們發現信仰過於平淡,便會用腳來投票。在居里信主歷程中,我們看到信仰是需要有挑戰和經歷。在初中時已受到牧者的挑戰,鼓勵他作個人的決定,而不再依賴父母。我們所發出的挑戰,不是要他們順應我們的心意,而是為他們提供自主的心靈空間,為自己作出信仰決定。他們決志後,需要栽培他們,並容讓他們在人生中受挫,好使他們真正經歷到耶穌的同在,如居里所言「這引領我親近耶穌」。
3.
部份信二代尋找伴侶時,對另一半是否共同信仰,早已不在乎了。他們在父母身上,所看到共同信仰又是怎麼樣呢?當然,每人情況未必都是理想的。居里每次分享見證,總會提及基督徒父母對他的印象,與太太在同一教會長大的故事,還有基督化家庭對他的支持。可見,這些點滴如何建立了他的婚姻與家庭觀。
4.
信二代要堅守聖經真道,也要面對社會議題的爭議,兩者之間存有狹縫空間,還是無法填滿的鴻溝?部份教會和家庭回應社會議題,傾向直接下簡單判決。本港的社會議題甚為複雜,例如本土思潮和同性婚姻等,難以作簡單判決,需要大家一同謙卑下來,做些功課,互相討論,交流大家的信仰反思與實踐心得。另一方面,信二代明白聖經的道德標準,但面對多元社會的遊戲規則,難以持守信仰的核心價值。甚或,有認為基督信仰不應干涉公共社會。在居里的應對中,我們看到謙和與講道理。他謙虛地表明,自己不了解法案,同時重申自己的想法,希望各界彼此尊重大家的價值觀。
從居里的見證中,可以看到他的信仰對他影響十分之大。除了教會的教導外,基督教化的家庭是讓這位「信二代」能在信仰上站穩的一個很主要原因。在基督教家庭中,父母對信仰的態度及其價值觀,子女是全部看在眼內的。要讓「信二代」能有敬虔的生命,首先是父母要有敬虔的生命和生活,為他們建立一個敬虔的基督教化家庭。為著我們的「信二代」,願意各位彼此一同努力,從敬虔的基督化家庭做起。
[1] 許志超、劉永發、劉月瑩、張樹輝:〈離開信仰的一些先兆〉,《時代論壇》,第1432期(20150208)。http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87904&Pid=2&Version=1432&Cid=641&Charset=big5_hkscs (20160722存取)。
[2] 李天佑:〈信二代的牧養反思—從失冠的MVP談起〉,《時代論壇》,第1507期(20160717)。http://christiantimes.org.hk/Common/Reader/News/ShowNews.jsp?Nid=95157&Pid=2&Version=1507&Cid=641&Charset=big5_hkscs (20160722存取)。
[3] 同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