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石為記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俊明

 

「這些石頭在你們中間可以作為證據。日後,你們的子孫問你們說:『這些石頭是甚麼意思?』你們就對他們說:『這是因為約旦河的水在耶和華的約櫃前斷絕;約櫃過約旦河的時候,約旦河的水就斷絕了。這些石頭要作以色列人永遠的紀念。』」(4:6)

 

他們從約旦河中取來的那十二塊石頭,約書亞就立吉甲,對以色列人說:「日後你們的子孫問他們的父親說:『這些石頭是什麼意思?』你們就告訴他們說:『以色列人曾走乾地過這約旦河。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在你們前面使約旦河的水乾了,等著你們過來,就如耶和華你們的神從前在我們前面使海乾了,等著我們過來一樣。要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和華的手大有能力,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華你們的神。』」(4:21)

 

以色列人出埃及,他們在曠野38年,等那一代從20歲以上、向上帝發怨言的兵丁都死在曠野參民13:1-14:35;申2:14-15。摩西便帶領以色列人的新生代繼續向南進發;當然最後連摩西都沒法進南,改由他的助手約書亞繼續帶領以色列人入南。當他們正要過約旦河時,約書亞吩咐以色列十二支派各取一人作為代表,共十二人。每人取石頭,於約旦河中立石為記。目的是讓以色列人的後代,雖然沒有經歷以色列人過約旦河的事件,但亦可以從記號及祖先口中得知當日所發生的情況,知道上帝向以色列先祖所施行的大能。

 

對於第一代信徒來說,他們的信仰較為真實,最鮮活。從不信到信,中間的轉變是自發的、自主的決定。是個人活生生與上帝相遇的真實體驗,是人們最樂於聽見。第二代,第三代以後的信徒,只不過繼承父母的信仰要求與傳統。他們可能不加思索,沒有經過批判思考就領受了。這樣的信仰真實性,是值得懷疑的。不單別人懷疑,他們自己也應該懷疑:我的信仰是不是僅為父母之言、孝順聽從、習慣成自然而已?我是不是應該走自己的路,有一番背叛和掙扎才對?

 

從以色列人過約旦河事件中可以看到,其實第一代信徒的信仰是可以傳承給第二代,甚至第三代以後的信徒。雖然二、三代信徒不一定有第一代信徒的經歷,但他們可以從第一代信徒口中,得知他們當日如何經歷上帝的作為。「立石為記」正表明這歷史事實的發生。今日,我們的後代除了返到教會學習聖經真理外,更重要的是信仰的經歷。不錯,他們需要自己親身經歷,但當我們告訴他們,我們是如何經歷上帝時,他們才有這個經歷上帝的觀念(如何做)。因此,當他們問及一些信仰問題,或是我們的信仰經歷時,不妨與他們分享一下,使他們得知上帝的大能。信仰是需要傳承的,若傳承及打好信仰基礎,第二、三代信徒到中學、或大學便會被外邊世界所吸引,甚至信仰被外邊的思想所衝擊。新一代信徒在教會的時間每星期只有數小時,但與家人的相處卻是最長的。因此,每位第一代信徒的家長,將會是子女最好的信仰導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