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鄰舍()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俊明

 

「夢想」是一種意識的追求,動力的泉源。夢想是人類對於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,毫無疑問,夢想是人類最天真最無邪最美麗最可愛的願望。[1] 每個人都有夢想,縱然有時可能是不切實際的,但有時卻是人生活的動力或是一個想要達成的心願。

 

對於基層家庭來說,特別是居住環境較差的劏房戶。由於他們大多數學歷不高,在工作上只能從事較低技術和收入的工種。加上劏房的租金及水電費,已佔劏房戶收入的大部份。因此,大多數的心願就是離開所居住的劏房,入住環境較佳及租金較便宜的公屋。根據房屋署公屋申請數目和平均輪候時間: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4.7年,當中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2.6年。[2] 由於政府興建公屋的數目供不應求,與市場需求差距太大,有街坊表示「能夠上樓(獲分配公屋),就好似中咗頭獎咁。」

 

另一個夢想,就是脫貧。由於他們學歷不高,只能從事社會上較底層的工作,因此,他們期望子女能夠讀書成材,以幫助家庭解決跨代貧窮的問題。香港多年來採用應試教育,因此,考試成績好或壞,與個人前途有莫大關係。基層家庭相對一般同學來說,資源確是比別人少。筆者接觸一些基層家庭的孩子,發現他們是十分聰明,學習能力絕不比他們的同學差。只因家庭條件不好,缺乏做功課及溫習的地方,遇到學業上的問題,亦不能立即有人能夠施予援手。為此,社會上有一些熱心的民組織了一些義務補習的群體,以幫助這些基層家庭。

 

對於基層家庭,教會在居住問題上,能夠幫助他們的地方相對有限,但對於提供一個地方給他們的子女做功課,或是當他們在學業上遇困難時,需要人能夠幫忙,卻是可以提供這個能力。我們目標並不是要幫助他們成材,我們只是他們有需要時,陪在他們身邊,讓他們感受人間有愛,這亦是上帝對子民的吩咐。

 

憐憫貧窮的,就是借給耶和華。他的善行,耶和華必償還。(箴言19:17)

 

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,叫你們知道,應當這樣勞苦,扶助軟弱的人,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,說,施比受更為有福。(使徒行傳20:35)



[1] 台灣WIKI http://www.twwiki.com/wiki/%E5%A4%A2%E6%83%B3

[2] 房屋署公屋申請數目和平均輪候時間https://www.housingauthority.gov.hk/tc/about-us/publications-and-statistics/prh-applications-average-waiting-time/index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