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內團契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就全

有時驚聞有信徒參加了異端教會聚會,雖然其後真正原因大多難以令人理解,但相信其中一點讓他們作出這樣撰擇的原因,就是他們在那些教會中,感受到原生教會難以體會的「被愛感」。他們認為在那些教會,才真正經歷「彼此相愛」的教導。

主耶穌在聖經中吩咐信徒彼此相愛,而肢體「相愛」差不多已成為今天教會的標記。實踐這一教導,很大程度就在於肢體的相交,我們稱之為主內團契──這不單在生活層面,更應是進深到靈裡的分享、支持與守望。

當說到團契,我們很易理解為今天教會中的一個組織。按這字在希臘文中的原意,是相當廣泛和多元化,包括了「相交」、「交通」、「同有」、「有所貢獻」等。故此,「團契」實際是一個動詞,含有相交、交接或交通的意思,是指個人或團體,因共同參與同一實體而有的關係。當然,在我們的信仰中,這與肢體的團契關係,是源於神與我們的關係,並賜我們與間有著同一生命。基督教若失去了團契的功能,我們就會淪為與世上一般組織沒有分別的團體了。

主耶穌將們從罪惡中召來,就是期望我們能藉著聖靈的幫助,以致彼此可以毫無隔膜地相交、契合,而這樣的相交正可以將信徒帶到更合一的境地。而事實上,聖經常常強調信徒合一,若教會之間出現分裂,失去合一的見,這絕對不是神的心意。

當然,分裂是很嚴重的事情,相信不少教會都明白這樣的道理;但彼此之間不能達美好的團契果效,缺乏「相通」,不能在靈裡契合,這同樣是不少教會正在對的危險,也正是撒旦開始攻擊的徵兆!

其實,撒旦最害怕的不是信徒的熱心追求(當然們不能輕忽以不作追求),而是信徒之間有美好的團契生活;當肢體關係美好時,撒旦對任何個人作出攻擊,我們大家都能及時察覺;若信徒之間失去了合一的心,不能「相通」,就能輕易地在教會中作出各的破壞了。可是,有人以為自己在教會中沒有存在價值,或者可有可無,以致輕忽自己在教會中的角色,甚至不在意自己在教會中的投入,這在今天的教會中,甚是常見。

要真正達到相通的地步,各人主動參與是很重要的。在華人教會中,我們大都習慣了客客氣氣,甚至當有需要時,也往往因缺乏了主動提出的心,以致自己個人獨自面對困難。其孤單的情況,可想而知!試想當人遇上這樣的遭遇,又怎會不輕易地讓撒旦擄去呢?

主內團契除了需要能相通外,她還有更深意義,就是「分享」、「作出貢獻」;換言之,我們因著有份於神的恩典,自然期望能與人一同分享,例如:聖經中記載當時耶路撒冷教會面對很大飢荒,信徒就將自己所有的集合起來,損獻給耶路撒冷教會。當然物質的需要或許我們較易察覺,但靈裡的需要,就不是容易讓第三者所察覺了。當有需要者作出主動提出,其他有能力者主動作出貢獻與分擔,這就是聖經所教導,當有的團契生活了!

聖經指出:「又要彼此相顧,激發愛心,勉勵行善」。這是使徒給身處末世的信徒所作的提醒,而這提醒的內容,按經文的總意,還包含了「不可停止聚會」的提醒——這就是提醒我們,物質與靈裡守望分享的重要!

但願我們在今天活出「彼此相愛」的真理教導時,能真正進深到在主裡有美好的團契生活,也讓這樣的團契生活,成為教會堅固的城牆,以致撒旦難以對我們任何一個肢體,作出攻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