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庭 王俊明
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和成長背景;每個人的成長都不大相同,我們成長的家可以是雙親健在的、有些是單親的、或失去雙親,甚或乎有人認為自己是沒有家。這個「家」就是我們的成長背景,也就是我們的原生家庭。常常聽到有人說:你的小朋友似父親還是母親?所說的是指樣貎,但另一部份是指性格。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甚大:這家庭的氣氛、傳統習慣,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,或是家人互動的關系等,都影響子女日後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現。同時,也影響子女日後的價值觀、與人互動等等......。人要認識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,才不致將原生家庭一些負面的元素帶到新家庭去。子女在原生家庭中,可以受著父母、兄弟姊妹、甚至是原生家庭中的其他成員的影響。
筆者生長於一個單親家庭,因此,筆者的成長亦受著自己原生家庭所影響。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傷痛,正影響著筆者的性格、與人相處、表達方式、甚至情緒......
就好像筆者的原生家庭常有一個觀念:大人正說話時小朋友不許插嘴。因此,筆者從小就不敢講話,以至長大後亦不敢表達自己。有些家庭的管教方式是打罵,子女長大後,以同樣管教方式的機會就會較高。
原生家庭於每個人都有,但子女是沒有選擇權的,只能默默承受。雖然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原生家庭,但我們可以選擇用不同方式去面對。首先,我們要認識自己、認識自己的原生家庭、認識這個家所帶來給我們的好壞;然後我們要學習去接受——這是我的家。同時,亦要認識自己,特別是原生家庭對「我」的影響,從而勇敢的面對,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就以筆者為例,筆者從原生家庭的傷痛中走出來,是花了很長的時候,亦試過無數次的失敗,至今,原生家庭對筆者的影響仍然存在。但筆者是會留意得到,以至學習靠著主耶穌的力量去勝過。
親愛的各位,讓我們靠著主勇於面對自己的問題。我們可能已發現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及出現了的問題,若我們不勇於面對及克服,問題一直都不會解決的。逃避可以是一時,但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。願上帝加力給我們眾人,使我們因著對神的信靠和經歷,使我們能成為更多人蒙福的出口,而不是將傷害,藉著我們帶給身邊的人。